李玉玲和她的长篇小说《静静的村庄》
2018-07-21 16:36:43
  • 0
  • 0
  • 0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李玉玲和她的长篇小说《静静的村庄》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朝•袁枚《苔》

这首由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所作的咏物诗,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代古体诗词文赋中或许并不起眼,更不为人所熟知。然而在2018年央视《经典咏流传》播出的一期节目,当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把它唱出来时,却猝不及防的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里。

为什么一首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却听得我们热泪盈眶!

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而又尊贵的生命……

这首诗最出彩、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用四句诗串成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好的愿景,一个可期的目标。

当我还沉静在这首小诗意境中的时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重庆纪实》、《三峡诗刊》主编杨辉隆先生千里迢迢给我推荐来一部团结出版社编辑、2017年11月出版的乡土作家丛书、江苏女作者李玉玲著的长篇小说《静静的村庄》。他说此书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小说,不仅语言质朴、情节曲折,而且是一部来自农村底层女作者的处女作,值得一读。

于是我从小诗《苔》的意境中抽出身来,调整好心态,利用星期五一个晚上的时间,净手焚香,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的将这部8万多字的小长篇一口气读完。

这部小说共分2部分,即上篇和下篇,涵盖中国农村近70年所发生的各种变故和矛盾。上篇11章,主要叙述女主人公三秀姥姥家及母亲嫁人后夫家兄弟矛盾、妯娌矛盾、叔侄矛盾、夫妻矛盾,姊妹矛盾,以及三秀童年的天真、调皮、少年时家境由盛而衰、由衰而败的窘迫苦难。下篇20章,主要叙述三秀家庭遭遇变故后被迫嫁人。初为人妻后,不懂世事,造成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兄妹矛盾、宗族矛盾、留守儿童问题、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崎岖坎坷、跌跌撞撞等情节。全书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以三秀为纲,社会、家庭为目来展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农村青年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挫折以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作者李玉玲,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 1973年出生,初中文化,从小酷爱文学,年少的她特别喜欢去外公家看各种藏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文学手册》等等,为她以后创作之路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然而因家境贫穷她放弃了作家的梦想,20岁结婚后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他们做过小买卖、买货车跑运输。他们起早贪黑,靠货运发家致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玉玲从小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环境之中。作为一位女性,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并且深深地感染了她。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结合自己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创业路上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以及跑运输的盈盈亏亏,餐风露宿,到最后的发家致富,进城买房子的切身感受,以及她自己家庭60多年来的兴衰荣辱及种种变迁,她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李玉玲致富后,一个偶然的机遇,她在网络上看到浙江台州“葱油饼作家”赵林的事迹后很受启发。赵林比她大几岁,同样是农民出身,她在卖葱油饼的同时,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两部小说。从那以后,爱好写写画画的她,再次鼓起写作的勇气,拿起笔来开始写起了小说,重新与文学结缘!

在李玉玲看来,写小说就是写故事,唯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读者。她没有经过大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课,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她认为这样的故事才带着真实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李玉玲这一写,一部《静静的村庄》就诞生啦!在村庄里,李玉玲将农村里发生的种种故事、各色人等(好人、坏人)经过艺术加工,重新塑造,让他们高高兴兴的走进了她的小说。在村庄里,他们如鱼得水,栩栩如生,生活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不由人不发出由衷地赞叹。这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农民写、农民读的励志好小说。

通读全书,我始终认为《村庄》上篇跟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童年家事》虽然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语言描写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但他们也是各有千秋,而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家庭史记双子星座。

在书中李玉玲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注重情感的自然内化和语言的直白易懂。直白的文笔不仅浸润于她的逻辑思维,同样浸透在她的语言里。尤其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上篇第一章开始的凡人名言,不仅充满了哲理,而且让人久久回味:“人的记忆总是成反比,越是久远的往事越是记忆清晰;越是近期发生的事越是容易忘记。”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李玉玲描写人物的手法也是独特的,甚至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在书中她把一个次要的陪衬人物“小舅”描写的栩栩如生,为人们重现了当代“孔乙己”的迂腐和不合时宜。“不知为什么,舅舅说不出地跟别人不一样,整天咬文嚼字,那酸乎劲儿比农村喂猪的潲水还要酸。他写一手好字,书读得也多,只是三秀觉得,舅舅真的不如不读书,他总是用书面语言和别人说话,听起来特别别扭。”小舅“整天之乎者也,优哉游哉,摇头摇脑背他的四书五经。”上篇第四章小舅借糠,简直就是一幅生动诙谐的另篇“孔乙己”。看来鲁迅作品的精华已经被她潜移默化到骨髓里了!

一部小说是否完美是由特定的情节或叙事支撑的。不同的小说,其情节的构成方式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李玉玲在驾驭全书的情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在首尾前后呼应方面虽然不是千衣无缝,但也是有始有终,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在书的结尾处,她写道:

“大姐捡着镰刀、铲头,还有平板车,而三秀却捡着姥爷留下的一堆破书和旧手稿。大姐拦着三秀:“妹妹,可不能再碰这些东西了,一起烧给舅舅得了。”

三秀摇头:“不可以,姐姐,我留着。”

“妹妹,万万使不得,姥爷,舅舅还有你二姐,他们哪一个有好下场,不都是被这些倒霉的破书坑了?镰刀能割草,锄头能锄地,这些破书能干啥?妹妹,现实点,可万万不能像你二姐,搞得自己神经兮兮的。”

三秀一句也没有听进大姐的话。她心情沉重地一本一本收拾着,整理着……”

书读到此,我对李玉玲和她的《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是阅读精彩的故事,也不是欣赏三秀执着的信念,而是在阅读之后进行了深思,认真的反思。虽然《村庄》还有一定的不足,但它不正是一朵太阳照不到的小小苔花吗!它也会和牡丹一样,开放出娇艳的容姿,飘逸出浓浓的花香!

著名作家巴金说:“文学的路就是探索的路。”文学的路也是心灵的路,文学其实是心灵的歌,作者的所思所为就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李玉玲在今后创作的路上不断汲取新的营养知识,不要墨守成规,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和已取得的成绩,尽快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为人们提供高尚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要多读,多读经典名著;多写,就是勤于练笔,写你身边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保持童心,保持自我。

李玉玲现在不能说功成名就,但可以说赞誉不断。作家是用作品来说话的,作品的质量是由作家决定的。希望李玉玲不要沉溺于《村庄》的喜悦、尽快走出《村庄》的光环,构建你的新的大楼。光环是漂浮而虚无的,作品却是实在而永恒的。不管你写的是牡丹还是苔花,一部优秀的作品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才能显山露水。因此,希望李玉玲在以后的路上,好好珍视现在的优势,争取爬上文学的另一个高峰。

作者简介:

梁科军,中共党员。陕西眉县人。编著有《咏太白山诗歌选注》、《孙思邈和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傲哥”终赢“伟哥”》、《四川三农报告》(副主编)。原文发表于《中视网》《全民记者网》《新渝网》《重庆纪实》杂志《盛京文学网官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