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在宝鸡
2020-08-10 19:44:12
  • 0
  • 0
  • 0

叶圣陶在宝鸡

1953年10月,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由北京来陕西和西北地区进行文化考察工作。他当时担任国家出版署副署长的职务,每到一处都在当地出版部门、新华书店停留。

10月31日,新华书店宝鸡分店接到陕西分店电话:“国家出版署副署长叶圣陶先生将到西北进行文化考察,下午路过宝鸡,请你们届时到火车站迎接。”新华书店宝鸡分店的负责人程锋、杨宗林、刘志俊等同志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火车站迎接。

宝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要塞。宝鸡铁路枢纽为中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是通往西北、西南的主要咽喉通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宝鸡火车站,位于现在宝鸡市金台区文化路北段。从西安到兰州的陇海线,必须路过宝鸡车站。有了火车站的支撑,文化路北段一带显得异常繁华。车站口有卖醪糟的、卖饺子的、卖扯面的、面皮等名优小吃铺面,火车送来了南来北往的旅人,也带走了东去北上的客人。车站附近比较著名的马道巷、龙泉巷等巷子里摆着一长溜的脸盆和毛巾,旅客付点小费就能够就近洗脸,路边有一些简易的茶水摊,供来往客人喝茶消遣。这些供旅客喝茶、洗脸的摊点大多是由解放前河南逃荒来宝鸡的人摆的,他们为了生活,就落脚在火车站周围,给车站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氛围,也为外出客人来宝鸡营造了温馨的家的氛围。

当天晚上7点多,叶圣陶先生下了火车。他提着一只皮箱,既无陪同人员、也无随从人员,衣着简朴,态度和蔼,和前来迎接他的同志们一一握手问好。出了宝鸡车站,看到马路两旁的店铺灯光、人力车和稍有坡度的道路,虽是初次来到宝鸡,却让他倍感亲切,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叶圣陶先生在他发表于195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散文《从西安到兰州》一文中写道:“出了宝鸡车站,人力车在新修的开阔的马路上慢慢地前进。两旁店铺灯光不太强,显得安静……”

叶圣陶先生到宝鸡以后,没有小车和前呼后拥的迎送人群,而是和迎接他的同志在马路边的小摊上吃的饭,然后一起步行到新华书店。他一到书店,就向三位迎接他的负责同志询问了解当地图书发行方面的情况,一直到晚上11点钟才结束;随后,就在书店一间普通平房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乘火车离开宝鸡前往兰州。

在前往兰州的火车上,叶圣陶先生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车窗外的宝鸡山水。面对秋天层林尽染的美景,先生很是感慨。他写道:“秦岭的下半截让白云封住,峰峦一会儿是淡青色,一会儿是深青色。”沿途的庄稼也吸引了先生的目光,“这里那里一方方嫩绿的绒毯,翠绿的葱绿的是各种蔬菜。”秦岭多树木,秋季树叶色彩斑斓,先生描绘道,“同是绿色而浓淡深浅有差别。又掺杂着好些红叶,红叶又分鲜红和淡红。”继而先生像山水画画家一样用了淡青色、深青色、嫩绿、翠绿、葱绿、鲜红、淡红等颜色词语来形容宝鸡这幅山水大画,不禁欣赏道:宝鸡用“语言文字的确难以描写,唯有彩色活动电影才胜任愉快。”

这深秋绚丽的宝鸡景色,使先生有些激动,不禁和同伴热烈讨论起来,认为宝鸡山水景色与三峡有一拼。一时想不到合适的描述词汇,他就借用了山水画家的技法写道,“那些山的皴法显然不同,这一座是大斧劈皴,那一座是小斧劈皴,这一座是披麻皴,那一座是荷叶筋皴……”

叶圣陶欣赏宝鸡山水的喜悦心情,显然是与宝鸡铁路分不开的。这次是先生第一次乘火车走西安到兰州铁路。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用了6年修筑的宝天铁路被讽喻为西北干线上的“盲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和陕西军区为响应毛泽东主席“人民军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号召,重新修筑了宝天铁路,经过筑路人员近8个月的时间,在崇山峻岭间艰辛劳作,宝天铁路于1950年12月12日顺利通车。三年后,先生走在这条铁路上,感觉火车像一条飞龙穿山越岭,乘客不仅能够享受着车窗外的美景,也能想起那些英勇无畏的筑路人,于是他写到:“我们更深切地分享到十万军工民工的成功的喜悦。”

叶圣陶先生乘坐火车过宝鸡穿秦岭,就像穿行在一幅山水画中,心情格外喜悦。他不仅是因宝鸡山水之美而喜悦,更主要的是因筑路人筑路成功而喜悦。先生对宝鸡秦岭山水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山清水秀的美丽家乡—宝鸡而自豪。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